节气特点
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秋分,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,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°(秋分点),全球各地昼夜等长,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说,秋分曾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“祭月节”而来。
养生·观起居
秋分时节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,人体也要适应变化早睡早起。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,人体免疫力会下降,细菌极易入侵,人容易生病。需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,及时添加衣服,预防感冒。保持良好的睡眠,保持乐观的工作状态、精神状态。防止凉燥,坚持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提高抗病能力。
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,可游山玩水,使心情舒畅,增加活动量。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,避肃杀之气,收敛神气,适应秋天平容之气。
养生·观饮食
秋分合理的养生方式体现为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;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”。应顺应自然变化,维持身体健康。秋分天气干燥,宜食滋阴润燥之物。如山药、百合、白萝卜、梨及荸荠等,这些食物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。多喝水也是关键,能防止因天气干燥而引发的上火等问题。
秋分后气候渐凉,脾胃变得敏感。此时,应注意胃肠局部保暖,并避免食用过冷、过油的食物,以减少对脾胃的刺激,预防腹胀、腹泻等肠胃问题。在药物调养方面,可考虑党参、芡实等中药煮水来补脾祛湿或是使用莲子入食来补脾止泻、益肾固精。
养生·观穴位
1.关元穴
左右两侧各按1-2分钟,具有培本固元、补益下焦、温补脾胃等功效。
2.神阙穴
用大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,约1-2分钟,具有健脾理气的作用。
养生·治未病
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,应及时增添衣物,尤其是注意保护头颈、腹部和脚部等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,预防呼吸道及肠胃道疾病。但也要注意“春捂秋冻”的适度原则,避免过度保暖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。
纪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